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争国本,以及争国本事件如何影响大明王朝的命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持续了那么年,到底争的是什么?
- 国本之争的介绍
- 明朝的国本之争是什么?为何持续了五十年之久?
- “大礼议事件”和“争国本事件”,哪个对明朝的影响更大?
- 明朝国本之争持续了很多年,什么叫国本之争?
- 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Q1: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持续了那么年,到底争的是什么?
由于中国古代历来“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国本即太子。“争国本”表面上是士大夫群体为了国家社稷要求明神宗早日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更深的含义在于,明神宗朱翊钧与士大夫群臣之间的权利斗争。 《明史·神宗本纪》:“未几,郑贵妃生子常洵,有宠。储位久不定,廷臣交章固请……乃立为皇太子。”
明神宗16岁大婚,选锦衣卫指挥使王伟的长女王氏为皇后,婚后发现王氏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有一次,去给太后请安,跟前的一个宫女被他看中,眼前一亮便临幸了宫女,但没想到宫女有了身孕,明神宗有些措手不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女的肚子越来越大,便将原委告知太后,在太后力主之下,宫女被册封为恭妃。不久生下了明神宗的第一个儿子朱常洛。
明神宗18岁时,遇到了一生挚爱和有共同爱好的郑贵妃,她不只是美貌,而且聪明机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经常在明神宗烦恼不快时给予排忧解难和宽慰,深得明神宗的喜爱。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嫔升为德妃再升为贵妃。1586年,郑贵妃生下儿子朱常洵。
《明史·申时行传》:“帝犹豫久之,下诏曰:‘……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
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嫡长子没有,肯定就是先出生的朱常洛了。但是一个宫女生的孩子,怎么能比上自己心爱的郑贵妃的孩子呢?可是他并不喜欢这个宫女,当然也不怎么喜欢他生的儿子。明神宗想违背“立嗣立长”的祖训,册立朱常洵为太子,众臣知道后遭到反对。
万历十四年,内阁首辅申时行代表群臣上书请求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立储法度,要求明神宗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结果就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国本之争”,双方相持不下使得明神宗心力交瘁,终因斗不过这帮大臣们,直至1601年10月,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封朱常洵到洛阳为福王。
“国本之争”,决定了明神宗以后明朝政治的走向,成为晚明三大案的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党争的形成,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是晚明最具影响的政治事件之一。
明神宗万万没想到就因为一个立太子之事,结果引发了自己与群臣们的对立。最终以明神宗失败而告终。没想到群臣们会对传统立储规矩的如此坚守,导致明神宗慢慢开始怠政不理朝政,转而使用太监处理政务,大肆敛财,地方缺官严重,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内阁批红权利下降而内臣批红权利升级。东林党,齐党,宣党,浙党等派系开始成形,出现后宫干政、宦官干政、党争不断、内有起义、外有入侵且愈演愈烈。
所谓党争,即朋党之争,朋党是我国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官僚政治集团。打开中国政治史,自周秦汉唐直到明朝建立,不同政治力量间的党争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其实明神宗在位期间也曾做过很多大事,比如援朝战争,播州之战等,事实证明,这些决策都非常英明,可见,明神宗还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的人。
晚明三大疑案都是因为一个人而发生——朱常洛
《明史》对明光宗的评价,“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明神宗皇帝驾崩,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改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后为泰昌元年”。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可是明光宗有个致命爱好,即好色。曾经与他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矛盾的福王朱常洵母亲郑贵妃,害怕明光宗朱常洛借故报复,便谄媚“欲邀欢心”,专门找了美女八人进献给朱常洛。
明光宗除了处理朝政外抵挡不住诱惑,不顾自己的病体整天沉湎酒色,纵欲淫乐,导致身体日益羸弱。泰昌元年(1620年9月26日),因病病逝,史称“红丸案”,时年三十八岁。由于明光宗朱常洛死时才即位三十天,因此又称“一月天子”。晚明三大疑案或称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案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却是皆因党争和明光宗朱常洛而起。同时,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
因此,明亡的祸根,实在是历久深远。明朝的党争,宦官专权,官员腐败这都是由来已久的事,除了明太祖朱元章时期较少之外,几乎各代都有中后期之后这种现象越来越重。明朝的生命力已在人与人之间无尽的内耗中厮杀殆尽了,至明崇祯,已是“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
明朝,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走到了历史尽头。
Q2:国本之争的介绍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
Q3:明朝的国本之争是什么?为何持续了五十年之久?
万历时期无疑是明朝最后的辉煌,这一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而且通过张居正的改革,国库也得到了充实。对外军事更是有“万历三大征”这样的丰功伟绩。但是万历时期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国本之争,需要注意的是国本之争持续了十五年,并不是五十年,毕竟万历在位也才四十多年。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啥叫“争国本”。自从封建王朝伊始,就有这么一句话“太子者,国之根本”。所以说太子就是国本,那万历又干了啥呢?
明朝的传统就是册封嫡长子,而嫡长子(皇长子)就是就是孝靖皇后所生的朱常洛,因为朱常洛是万历年少时期临幸宫女所生,因此不太喜欢。相反的是他非常喜欢郑贵妃,正所谓爱屋及乌,进而喜欢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于是就是想立朱常洵为太子。
万历十四年,当万历说出这一想法时,遭到了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甚至出现了大臣不上朝甚至罢官的现象,即使杖打也不为所动。万历见此,得嘞!就这么拖着吧。
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终于忍受不了大臣的絮絮叨叨,朱常洛终于册封为太子,朱常洵也被封为福王。至此,持续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告了一段落,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也日益稳固。最后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发生,迟迟在拖在京城的不走的朱常洵也终于前往了藩地,算是正式成为了藩王。自此朱常洛的太子地位才算坐稳。
这场场持续十五年的斗争带来了什么呢?我想万历在这场斗争中肯定是非常遗憾的,即使自己是帝王,也不能将那批大臣怎么样,那又何必专于朝政呢?还不如自己享福吧,因此开启了几十年的怠政。而争国本那批大臣,后来也多成为东林党的核心骨干。
Q4:“大礼议事件”和“争国本事件”,哪个对明朝的影响更大?
一个是为死去的爹要待遇,一个是为活的这儿子要地位。你说是死的重要是还是活的重要?
大礼仪事件
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照驾崩了,但是他没有儿子继承皇位,于是异地藩王朱厚熜白捡了皇帝来坐,虽然是天下掉馅饼,可还是一波三折。
首先就是入门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朝廷和太后按照太子之礼迎朱厚熜继承明武宗朱厚照法统登皇帝位,按礼法,太子入宫需走东华门,居住在文华殿。
朱厚熜可不是一般人,能被一堆藩王里面选出来继任皇帝位,肯定智商是够用了,朱厚熜非常聪明的意识到了朝廷和太后的意思,这是让他来继承孝宗的血统,继承武宗的法统,此时自己只是个太子身份。
朱厚熜不干了,直接怼了回去,我是来继承皇帝位的,不是来当太子的;既然是皇帝,那我就应该走大明门,住奉天殿。他的意思也很明确,是朝廷和太后选我来做皇帝的,不是做太子,要不,你们就另选其他人吧,我还是回我的兴陆当藩王。
这入门的问题其实就是后面大礼仪事件的开端,也是整个事件的症结所在。
以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廷百官只能接受了朱厚熜走大明门,入奉天殿。朱厚熜顺利登基称帝,史称嘉靖。
嘉靖登基后,想给自己的爹争个名份,追谥个皇帝号,入太庙,享祭祀。这下群臣是坚决不同意了,这里面涉及一个法统问题。
大明自朱元璋开国建朝,明确的规定皇位传承的法统制度,他颁布的《皇明祖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意思很明确了,皇帝有儿子,必须立嫡子为皇帝,没有了儿子,那么皇帝就从自己的亲弟弟里面选年长的当皇帝。
朱厚熜算是朱厚照的堂弟,如果嘉靖皇帝要把自己的爹上个皇帝谥号,入太庙,那么这大明的传统法统就变了,也就成了异地藩王登基,而大明的正宗血缘法统断绝。
嘉靖皇帝不愧是大明最聪明的皇帝,也正好太后驾崩,他应用各种政治手腕还是顺利的办成了这件事儿。
大礼仪事件虽然是嘉靖大获全胜,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对整个大明的国祚和影响其实是有限的,无论是嫡出,庶出来当皇帝,毕竟后来皇帝位的传承还是从朱厚熜这一支传下去的,其实无非是太庙里多了个木牌子而已。
争国本
嘉靖的孙子万历皇帝同样遇到了和他爷爷一样关乎法统传承的问题,史称争国本。
万历登基后,皇后无子,他的第一个儿子是偷腥王姓宫女所生,是为皇长子朱常洛,但是万历并不喜欢王氏,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妈李太后逼迫,甚至都没有给王氏一个嫔妃的封号,万历更喜欢郑贵妃,和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洛。
由于没有嫡子,无法确立太子,万历皇帝就打算废掉皇后,立郑贵妃为皇后,名正言顺的立朱常洵为太子,这算盘打得精,但是皇后非常的贤德,又深得李太后喜爱,想废后基本不可能,那就等皇后死吧,那就更没谱了,皇后的命比万历的都长。
拖,万历使出杀手锏。
但是朝中大臣不答应啊,这大明的江山传承很重要,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确定太子,难道要等你爷爷的故事重演,等藩王入京吗?于是关于立皇长子奏章铺天盖地,万历开始还解释,说什么皇后嫡子什么的,万一要是皇后生下儿子了呢,这就是哄鬼了,皇后都多大岁数了,还能生儿子?
经过十几年的争斗,其中斗掉了几任内阁首辅,万历皇帝实在架不住了,终于立了皇长子朱常洵为皇帝,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才落下帷幕。
争国本事件的本质就是确定大明王朝合法继承者的法统问题,而这个位置的不确定,伤害最大的是国之根本太子朱常洛,他没有得到皇帝的足够重视,以及系统的学习,在未来的皇帝岗位上干得并不是很出色。
当然,争国本事件更是间接的导致了明万历年间的朝中党争升级,甚至万历皇帝后期的惰政原因其实就是争国本事件令万历心力交瘁,朝中又党争激烈,加上万历身体有疾,把张居正积攒下来的政治本钱挥霍得干干净净。
大明实亡于万历,而灭亡的起点就是争国本事件。所以,题主所说的“大礼仪”和“争国本”对大明的伤害更大,个人更趋向于“争国本”事件。
Q5:明朝国本之争持续了很多年,什么叫国本之争?
光是有明一代,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发生的乱七八糟的事是也许最多的。他的大儿子朱常洛也许是最苦命的人儿呐。他从出生开始,到争国本事件都是命运多舛。包括后来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所有事情都和他有关。说他命苦是有原因的,这三个案件都和他有关系,而且还是主导关系。一案挨个揍,两此案丧了命你说他苦不苦?
“争国本”也被称作为“国本之争”,就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我们中国古代历来太子者,都是国之根本,所以这种事情被称为国本之争。下面为了让各位看官老爷看的明白,我也写的清楚。我还是通俗简易点去诉表。
大致是这么回事,当时分两个党派。一个党派齐、宣、楚、浙、昆(下面简称浙党),另一个党派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东林党。一部分拥护皇长子朱常洛,另一部分就拥护福王朱常洵。按照明朝规定应该立长子为太子,而且大部分群臣也都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但是明神宗不喜欢长子朱常洛,就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就这么着,遭到了群臣和皇太后的反对。
因为皇长子朱常洛是宫女所生,这个福王朱常洵是郑贵妃所生。万历皇帝呢,偏偏喜爱这个郑贵妃所以也就喜爱福王朱常洵。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偏心眼儿。这个该到皇子学习的时候,明神宗故意不派老师,因为你指派老师就相当于立了太子。所以皇长子朱常洛十岁都不能读书。这些个群臣们就受不了了,就开始纷纷上奏万历,意思让万历早日下个决断。
可是人家万历也有小心思呐,万历就一直拖着,群臣就一直上奏。中间也有无数个群臣被打屁股,中间还搞了一次三王并封。终于15年之后,1601年,朱常洛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了福王。我估计万历也是感觉心力交瘁,斗不过这帮大臣们。所以就对他们(东林党)妥协了!
争国本的事情虽然就这么结束了,但是还是疑云未散!虽然朱常洛被封为太子,朱常洵也被封为了福王。可是这个福王仗着自己老爹宠爱他,他就迟迟不肯就任藩王。大臣们又开始有话说了……直到梃击案发生,福王才离开爸爸妈妈就任藩王。就这样太子朱常洛才算是坐稳了储君之位!不过这才是悲惨命运的开端,因为后面的事情更加精彩绝伦!
这就是整个争国本的简短过程!
Q6: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明朝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可以说是明朝中期最著名的政治事情,其实际持续时间并不是五十年,而是三十年,几乎贯穿万历的整个后半生。当然,别看这件事闹得惊天动地,但其实呢,它的本质就是官员之间的利益之争。
本来,在官僚体制逐渐成熟后,立谁当太子那完全就是皇帝自己的家事,与大多数大臣们并没有多大的利益关系。通常情况下,大臣们大都懒得理会,更不会为此公开对抗皇帝。问题是,万历皇帝的情况,却有些特殊。
对于当时万历皇帝来说,他的长子朱常洛,其母亲只是一位宫女,是万历偶尔一次临幸她后所生下的,换句话说,万历对这位宫女并没有什么感情,只是为发泄性欲而已。福王呢,她的母亲是正儿八经的郑贵妃。
所以,从个人的情感上来说,万历肯定要更喜欢福王一些。 更重要的是,按照封建礼法中“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如果都是皇后生的嫡子,那谁的年龄最大就立谁为皇储,不管他是否贤能。
同时,如果皇后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嫡子,那其他庶子中,谁的身份最高贵,就立谁为皇储,不管他的年龄是不是最大。
回到万历身上,他的皇后没有为其生下嫡子,所以他就只能在众多庶子中选择皇储人选,而这个时候就要看谁的身份最高贵。
当时朱常洛和福王相比,一个是宫女的儿子,一个是贵妃的儿子,谁贵谁贱一目了然。
退一万步说,即便后来朱常洛的母亲被册封为恭妃,但与贵妃相比,依然差了好几个级别。换句话说,在万历皇帝的庶子之中,福王的身份要远远高于朱常洛。从这层意义上说,万历即便立福王为太子,于情于理也都说得过去。
但问题是,因为万历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后李氏,恰好也是宫女出身,所以这就让某些投机取巧的官员在朱常洛身上看到了机会。因为,既然万历皇帝的母亲也是宫女出身,那万历皇帝自然无法以“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来确立太子。
一切是显然的,万历如果把这条原则搬出来,岂不是公开打他自己和他母亲的脸么?因为按照这条原则,万历哪有资格当皇帝呢?他的母亲哪有资格当太后呢?
记得有一次万历只是在太后面前说漏了嘴,说朱常洛是宫女生的儿子,结果就被太后狠狠的责骂了一顿,万历当时就吓得跪在了地上!
事实上,正是因为太后和万历有这层经历,大臣们才敢积极拥护朱常洛当太子,否则给他们十个胆,他们也不敢随便介入这其中。因为,这纯属是找死。
所以对于大臣们来说,他们在这种背景下支持朱常洛当皇储,并不用冒多大风险,接下来他们只就需要看这件事的收益大不大。
很明显,收益非常非常的大。因为,如果是福王当太子并继承皇位,那这与朝廷中的众多官员们,显然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人家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受宠而被立为皇储。但是,如果是朱常洛当上太子并继承皇位呢?显然就是众多正义之士们支持的结果。
因为,万历皇帝不喜欢他,母亲也不受宠,身份又低微,但朱常洛却能竞争过郑贵妃的儿子,这就是因为许多正义之士在支持他。所以,朱常洛当上皇帝后,自然会感激这些人,重用这些人,给他们升官加爵。
与此同时,福王的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所以郑贵妃的娘家人相对比较强势,在这种背景下,等福王继承皇位后,那郑贵妃的父母、兄弟姐妹、大兄哥小舅子等自然都会活跃在朝堂上,将本属于官员们的权力瓜分走一大部分。
反观朱常洛,他的母亲只是个卑微的宫女,没有强势的娘家人,所以他当皇帝,自然不会出现强大的外戚来瓜分官员们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官员们,就是太后和皇后,也愿意支持朱常洛来当太子。因为,这样的朱常洛即位,注定是个弱势皇帝。那既然皇帝弱势,朝廷的权力,自然就由大家一起来瓜分。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某些投机取巧的官员,在看到竟然有这样一个可以捞取丰厚政治资本的机会时,就果断开始行动,立马奏请万历立朱常洛为太子,由此也开启了立国本之争的序幕。而当这个事件被捅出来后,其他官员们自然也就无法再置身事外。
因为,如果他们置身事外,到时不管是福王即位,还是朱常洛即位,这些不表态的官员,很有可能被扣上反动派的帽子。
在这种背景下,大臣们自然都得开始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只要稍微一分析,就明白朱常洛当皇帝对他们最有利,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站在了朱常洛这边。
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的国本之争,不过是某些官员们想借此机会捞政治资本罢了。事实上,当时闹得最凶的,就是那些所谓的东林党,而他们也因此获取了丰厚的政治资本。
问题是,对于明朝的百姓来说,是常洛当太子,还是福王当太子,有多大区别吗?对于大明朝而言,难道会因为福王当太子,大明朝就会突然变得兴盛?又或者会突然急转直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争国本和争国本事件如何影响大明王朝的命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争国本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温度8~17°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争国本,以及争国本事件如何影响大明王朝的命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持续了那么年,到底争的是什么?
- 国本之争的介绍
- 明朝的国本之争是什么?为何持续了五十年之久?
- “大礼议事件”和“争国本事件”,哪个对明朝的影响更大?
- 明朝国本之争持续了很多年,什么叫国本之争?
- 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Q1: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持续了那么年,到底争的是什么?
由于中国古代历来“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国本即太子。“争国本”表面上是士大夫群体为了国家社稷要求明神宗早日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更深的含义在于,明神宗朱翊钧与士大夫群臣之间的权利斗争。 《明史·神宗本纪》:“未几,郑贵妃生子常洵,有宠。储位久不定,廷臣交章固请……乃立为皇太子。”
明神宗16岁大婚,选锦衣卫指挥使王伟的长女王氏为皇后,婚后发现王氏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有一次,去给太后请安,跟前的一个宫女被他看中,眼前一亮便临幸了宫女,但没想到宫女有了身孕,明神宗有些措手不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女的肚子越来越大,便将原委告知太后,在太后力主之下,宫女被册封为恭妃。不久生下了明神宗的第一个儿子朱常洛。
明神宗18岁时,遇到了一生挚爱和有共同爱好的郑贵妃,她不只是美貌,而且聪明机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经常在明神宗烦恼不快时给予排忧解难和宽慰,深得明神宗的喜爱。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嫔升为德妃再升为贵妃。1586年,郑贵妃生下儿子朱常洵。
《明史·申时行传》:“帝犹豫久之,下诏曰:‘……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
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嫡长子没有,肯定就是先出生的朱常洛了。但是一个宫女生的孩子,怎么能比上自己心爱的郑贵妃的孩子呢?可是他并不喜欢这个宫女,当然也不怎么喜欢他生的儿子。明神宗想违背“立嗣立长”的祖训,册立朱常洵为太子,众臣知道后遭到反对。
万历十四年,内阁首辅申时行代表群臣上书请求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立储法度,要求明神宗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结果就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国本之争”,双方相持不下使得明神宗心力交瘁,终因斗不过这帮大臣们,直至1601年10月,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封朱常洵到洛阳为福王。
“国本之争”,决定了明神宗以后明朝政治的走向,成为晚明三大案的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党争的形成,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是晚明最具影响的政治事件之一。
明神宗万万没想到就因为一个立太子之事,结果引发了自己与群臣们的对立。最终以明神宗失败而告终。没想到群臣们会对传统立储规矩的如此坚守,导致明神宗慢慢开始怠政不理朝政,转而使用太监处理政务,大肆敛财,地方缺官严重,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内阁批红权利下降而内臣批红权利升级。东林党,齐党,宣党,浙党等派系开始成形,出现后宫干政、宦官干政、党争不断、内有起义、外有入侵且愈演愈烈。
所谓党争,即朋党之争,朋党是我国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官僚政治集团。打开中国政治史,自周秦汉唐直到明朝建立,不同政治力量间的党争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其实明神宗在位期间也曾做过很多大事,比如援朝战争,播州之战等,事实证明,这些决策都非常英明,可见,明神宗还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的人。
晚明三大疑案都是因为一个人而发生——朱常洛
《明史》对明光宗的评价,“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明神宗皇帝驾崩,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改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后为泰昌元年”。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可是明光宗有个致命爱好,即好色。曾经与他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矛盾的福王朱常洵母亲郑贵妃,害怕明光宗朱常洛借故报复,便谄媚“欲邀欢心”,专门找了美女八人进献给朱常洛。
明光宗除了处理朝政外抵挡不住诱惑,不顾自己的病体整天沉湎酒色,纵欲淫乐,导致身体日益羸弱。泰昌元年(1620年9月26日),因病病逝,史称“红丸案”,时年三十八岁。由于明光宗朱常洛死时才即位三十天,因此又称“一月天子”。晚明三大疑案或称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案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却是皆因党争和明光宗朱常洛而起。同时,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
因此,明亡的祸根,实在是历久深远。明朝的党争,宦官专权,官员腐败这都是由来已久的事,除了明太祖朱元章时期较少之外,几乎各代都有中后期之后这种现象越来越重。明朝的生命力已在人与人之间无尽的内耗中厮杀殆尽了,至明崇祯,已是“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
明朝,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走到了历史尽头。
Q2:国本之争的介绍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
Q3:明朝的国本之争是什么?为何持续了五十年之久?
万历时期无疑是明朝最后的辉煌,这一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而且通过张居正的改革,国库也得到了充实。对外军事更是有“万历三大征”这样的丰功伟绩。但是万历时期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国本之争,需要注意的是国本之争持续了十五年,并不是五十年,毕竟万历在位也才四十多年。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啥叫“争国本”。自从封建王朝伊始,就有这么一句话“太子者,国之根本”。所以说太子就是国本,那万历又干了啥呢?
明朝的传统就是册封嫡长子,而嫡长子(皇长子)就是就是孝靖皇后所生的朱常洛,因为朱常洛是万历年少时期临幸宫女所生,因此不太喜欢。相反的是他非常喜欢郑贵妃,正所谓爱屋及乌,进而喜欢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于是就是想立朱常洵为太子。
万历十四年,当万历说出这一想法时,遭到了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甚至出现了大臣不上朝甚至罢官的现象,即使杖打也不为所动。万历见此,得嘞!就这么拖着吧。
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终于忍受不了大臣的絮絮叨叨,朱常洛终于册封为太子,朱常洵也被封为福王。至此,持续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告了一段落,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也日益稳固。最后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发生,迟迟在拖在京城的不走的朱常洵也终于前往了藩地,算是正式成为了藩王。自此朱常洛的太子地位才算坐稳。
这场场持续十五年的斗争带来了什么呢?我想万历在这场斗争中肯定是非常遗憾的,即使自己是帝王,也不能将那批大臣怎么样,那又何必专于朝政呢?还不如自己享福吧,因此开启了几十年的怠政。而争国本那批大臣,后来也多成为东林党的核心骨干。
Q4:“大礼议事件”和“争国本事件”,哪个对明朝的影响更大?
一个是为死去的爹要待遇,一个是为活的这儿子要地位。你说是死的重要是还是活的重要?
大礼仪事件
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照驾崩了,但是他没有儿子继承皇位,于是异地藩王朱厚熜白捡了皇帝来坐,虽然是天下掉馅饼,可还是一波三折。
首先就是入门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朝廷和太后按照太子之礼迎朱厚熜继承明武宗朱厚照法统登皇帝位,按礼法,太子入宫需走东华门,居住在文华殿。
朱厚熜可不是一般人,能被一堆藩王里面选出来继任皇帝位,肯定智商是够用了,朱厚熜非常聪明的意识到了朝廷和太后的意思,这是让他来继承孝宗的血统,继承武宗的法统,此时自己只是个太子身份。
朱厚熜不干了,直接怼了回去,我是来继承皇帝位的,不是来当太子的;既然是皇帝,那我就应该走大明门,住奉天殿。他的意思也很明确,是朝廷和太后选我来做皇帝的,不是做太子,要不,你们就另选其他人吧,我还是回我的兴陆当藩王。
这入门的问题其实就是后面大礼仪事件的开端,也是整个事件的症结所在。
以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廷百官只能接受了朱厚熜走大明门,入奉天殿。朱厚熜顺利登基称帝,史称嘉靖。
嘉靖登基后,想给自己的爹争个名份,追谥个皇帝号,入太庙,享祭祀。这下群臣是坚决不同意了,这里面涉及一个法统问题。
大明自朱元璋开国建朝,明确的规定皇位传承的法统制度,他颁布的《皇明祖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意思很明确了,皇帝有儿子,必须立嫡子为皇帝,没有了儿子,那么皇帝就从自己的亲弟弟里面选年长的当皇帝。
朱厚熜算是朱厚照的堂弟,如果嘉靖皇帝要把自己的爹上个皇帝谥号,入太庙,那么这大明的传统法统就变了,也就成了异地藩王登基,而大明的正宗血缘法统断绝。
嘉靖皇帝不愧是大明最聪明的皇帝,也正好太后驾崩,他应用各种政治手腕还是顺利的办成了这件事儿。
大礼仪事件虽然是嘉靖大获全胜,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对整个大明的国祚和影响其实是有限的,无论是嫡出,庶出来当皇帝,毕竟后来皇帝位的传承还是从朱厚熜这一支传下去的,其实无非是太庙里多了个木牌子而已。
争国本
嘉靖的孙子万历皇帝同样遇到了和他爷爷一样关乎法统传承的问题,史称争国本。
万历登基后,皇后无子,他的第一个儿子是偷腥王姓宫女所生,是为皇长子朱常洛,但是万历并不喜欢王氏,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妈李太后逼迫,甚至都没有给王氏一个嫔妃的封号,万历更喜欢郑贵妃,和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洛。
由于没有嫡子,无法确立太子,万历皇帝就打算废掉皇后,立郑贵妃为皇后,名正言顺的立朱常洵为太子,这算盘打得精,但是皇后非常的贤德,又深得李太后喜爱,想废后基本不可能,那就等皇后死吧,那就更没谱了,皇后的命比万历的都长。
拖,万历使出杀手锏。
但是朝中大臣不答应啊,这大明的江山传承很重要,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确定太子,难道要等你爷爷的故事重演,等藩王入京吗?于是关于立皇长子奏章铺天盖地,万历开始还解释,说什么皇后嫡子什么的,万一要是皇后生下儿子了呢,这就是哄鬼了,皇后都多大岁数了,还能生儿子?
经过十几年的争斗,其中斗掉了几任内阁首辅,万历皇帝实在架不住了,终于立了皇长子朱常洵为皇帝,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才落下帷幕。
争国本事件的本质就是确定大明王朝合法继承者的法统问题,而这个位置的不确定,伤害最大的是国之根本太子朱常洛,他没有得到皇帝的足够重视,以及系统的学习,在未来的皇帝岗位上干得并不是很出色。
当然,争国本事件更是间接的导致了明万历年间的朝中党争升级,甚至万历皇帝后期的惰政原因其实就是争国本事件令万历心力交瘁,朝中又党争激烈,加上万历身体有疾,把张居正积攒下来的政治本钱挥霍得干干净净。
大明实亡于万历,而灭亡的起点就是争国本事件。所以,题主所说的“大礼仪”和“争国本”对大明的伤害更大,个人更趋向于“争国本”事件。
Q5:明朝国本之争持续了很多年,什么叫国本之争?
光是有明一代,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发生的乱七八糟的事是也许最多的。他的大儿子朱常洛也许是最苦命的人儿呐。他从出生开始,到争国本事件都是命运多舛。包括后来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所有事情都和他有关。说他命苦是有原因的,这三个案件都和他有关系,而且还是主导关系。一案挨个揍,两此案丧了命你说他苦不苦?
“争国本”也被称作为“国本之争”,就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我们中国古代历来太子者,都是国之根本,所以这种事情被称为国本之争。下面为了让各位看官老爷看的明白,我也写的清楚。我还是通俗简易点去诉表。
大致是这么回事,当时分两个党派。一个党派齐、宣、楚、浙、昆(下面简称浙党),另一个党派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东林党。一部分拥护皇长子朱常洛,另一部分就拥护福王朱常洵。按照明朝规定应该立长子为太子,而且大部分群臣也都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但是明神宗不喜欢长子朱常洛,就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就这么着,遭到了群臣和皇太后的反对。
因为皇长子朱常洛是宫女所生,这个福王朱常洵是郑贵妃所生。万历皇帝呢,偏偏喜爱这个郑贵妃所以也就喜爱福王朱常洵。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偏心眼儿。这个该到皇子学习的时候,明神宗故意不派老师,因为你指派老师就相当于立了太子。所以皇长子朱常洛十岁都不能读书。这些个群臣们就受不了了,就开始纷纷上奏万历,意思让万历早日下个决断。
可是人家万历也有小心思呐,万历就一直拖着,群臣就一直上奏。中间也有无数个群臣被打屁股,中间还搞了一次三王并封。终于15年之后,1601年,朱常洛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了福王。我估计万历也是感觉心力交瘁,斗不过这帮大臣们。所以就对他们(东林党)妥协了!
争国本的事情虽然就这么结束了,但是还是疑云未散!虽然朱常洛被封为太子,朱常洵也被封为了福王。可是这个福王仗着自己老爹宠爱他,他就迟迟不肯就任藩王。大臣们又开始有话说了……直到梃击案发生,福王才离开爸爸妈妈就任藩王。就这样太子朱常洛才算是坐稳了储君之位!不过这才是悲惨命运的开端,因为后面的事情更加精彩绝伦!
这就是整个争国本的简短过程!
Q6: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明朝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可以说是明朝中期最著名的政治事情,其实际持续时间并不是五十年,而是三十年,几乎贯穿万历的整个后半生。当然,别看这件事闹得惊天动地,但其实呢,它的本质就是官员之间的利益之争。
本来,在官僚体制逐渐成熟后,立谁当太子那完全就是皇帝自己的家事,与大多数大臣们并没有多大的利益关系。通常情况下,大臣们大都懒得理会,更不会为此公开对抗皇帝。问题是,万历皇帝的情况,却有些特殊。
对于当时万历皇帝来说,他的长子朱常洛,其母亲只是一位宫女,是万历偶尔一次临幸她后所生下的,换句话说,万历对这位宫女并没有什么感情,只是为发泄性欲而已。福王呢,她的母亲是正儿八经的郑贵妃。
所以,从个人的情感上来说,万历肯定要更喜欢福王一些。 更重要的是,按照封建礼法中“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如果都是皇后生的嫡子,那谁的年龄最大就立谁为皇储,不管他是否贤能。
同时,如果皇后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嫡子,那其他庶子中,谁的身份最高贵,就立谁为皇储,不管他的年龄是不是最大。
回到万历身上,他的皇后没有为其生下嫡子,所以他就只能在众多庶子中选择皇储人选,而这个时候就要看谁的身份最高贵。
当时朱常洛和福王相比,一个是宫女的儿子,一个是贵妃的儿子,谁贵谁贱一目了然。
退一万步说,即便后来朱常洛的母亲被册封为恭妃,但与贵妃相比,依然差了好几个级别。换句话说,在万历皇帝的庶子之中,福王的身份要远远高于朱常洛。从这层意义上说,万历即便立福王为太子,于情于理也都说得过去。
但问题是,因为万历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后李氏,恰好也是宫女出身,所以这就让某些投机取巧的官员在朱常洛身上看到了机会。因为,既然万历皇帝的母亲也是宫女出身,那万历皇帝自然无法以“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来确立太子。
一切是显然的,万历如果把这条原则搬出来,岂不是公开打他自己和他母亲的脸么?因为按照这条原则,万历哪有资格当皇帝呢?他的母亲哪有资格当太后呢?
记得有一次万历只是在太后面前说漏了嘴,说朱常洛是宫女生的儿子,结果就被太后狠狠的责骂了一顿,万历当时就吓得跪在了地上!
事实上,正是因为太后和万历有这层经历,大臣们才敢积极拥护朱常洛当太子,否则给他们十个胆,他们也不敢随便介入这其中。因为,这纯属是找死。
所以对于大臣们来说,他们在这种背景下支持朱常洛当皇储,并不用冒多大风险,接下来他们只就需要看这件事的收益大不大。
很明显,收益非常非常的大。因为,如果是福王当太子并继承皇位,那这与朝廷中的众多官员们,显然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人家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受宠而被立为皇储。但是,如果是朱常洛当上太子并继承皇位呢?显然就是众多正义之士们支持的结果。
因为,万历皇帝不喜欢他,母亲也不受宠,身份又低微,但朱常洛却能竞争过郑贵妃的儿子,这就是因为许多正义之士在支持他。所以,朱常洛当上皇帝后,自然会感激这些人,重用这些人,给他们升官加爵。
与此同时,福王的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所以郑贵妃的娘家人相对比较强势,在这种背景下,等福王继承皇位后,那郑贵妃的父母、兄弟姐妹、大兄哥小舅子等自然都会活跃在朝堂上,将本属于官员们的权力瓜分走一大部分。
反观朱常洛,他的母亲只是个卑微的宫女,没有强势的娘家人,所以他当皇帝,自然不会出现强大的外戚来瓜分官员们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官员们,就是太后和皇后,也愿意支持朱常洛来当太子。因为,这样的朱常洛即位,注定是个弱势皇帝。那既然皇帝弱势,朝廷的权力,自然就由大家一起来瓜分。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某些投机取巧的官员,在看到竟然有这样一个可以捞取丰厚政治资本的机会时,就果断开始行动,立马奏请万历立朱常洛为太子,由此也开启了立国本之争的序幕。而当这个事件被捅出来后,其他官员们自然也就无法再置身事外。
因为,如果他们置身事外,到时不管是福王即位,还是朱常洛即位,这些不表态的官员,很有可能被扣上反动派的帽子。
在这种背景下,大臣们自然都得开始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只要稍微一分析,就明白朱常洛当皇帝对他们最有利,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站在了朱常洛这边。
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的国本之争,不过是某些官员们想借此机会捞政治资本罢了。事实上,当时闹得最凶的,就是那些所谓的东林党,而他们也因此获取了丰厚的政治资本。
问题是,对于明朝的百姓来说,是常洛当太子,还是福王当太子,有多大区别吗?对于大明朝而言,难道会因为福王当太子,大明朝就会突然变得兴盛?又或者会突然急转直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争国本和争国本事件如何影响大明王朝的命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争国本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湿度46%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争国本,以及争国本事件如何影响大明王朝的命运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
内容导航:- 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持续了那么年,到底争的是什么?
- 国本之争的介绍
- 明朝的国本之争是什么?为何持续了五十年之久?
- “大礼议事件”和“争国本事件”,哪个对明朝的影响更大?
- 明朝国本之争持续了很多年,什么叫国本之争?
- 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Q1: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持续了那么年,到底争的是什么?
由于中国古代历来“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国本即太子。“争国本”表面上是士大夫群体为了国家社稷要求明神宗早日册立朱常洛为太子。但更深的含义在于,明神宗朱翊钧与士大夫群臣之间的权利斗争。 《明史·神宗本纪》:“未几,郑贵妃生子常洵,有宠。储位久不定,廷臣交章固请……乃立为皇太子。”
明神宗16岁大婚,选锦衣卫指挥使王伟的长女王氏为皇后,婚后发现王氏不是自己喜欢的类型。有一次,去给太后请安,跟前的一个宫女被他看中,眼前一亮便临幸了宫女,但没想到宫女有了身孕,明神宗有些措手不及,随着时间的推移宫女的肚子越来越大,便将原委告知太后,在太后力主之下,宫女被册封为恭妃。不久生下了明神宗的第一个儿子朱常洛。
明神宗18岁时,遇到了一生挚爱和有共同爱好的郑贵妃,她不只是美貌,而且聪明机警、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经常在明神宗烦恼不快时给予排忧解难和宽慰,深得明神宗的喜爱。不到三年就把她由淑嫔升为德妃再升为贵妃。1586年,郑贵妃生下儿子朱常洵。
《明史·申时行传》:“帝犹豫久之,下诏曰:‘……若明岁廷臣不复渎扰,当以后年册立。’”
按照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传统,嫡长子没有,肯定就是先出生的朱常洛了。但是一个宫女生的孩子,怎么能比上自己心爱的郑贵妃的孩子呢?可是他并不喜欢这个宫女,当然也不怎么喜欢他生的儿子。明神宗想违背“立嗣立长”的祖训,册立朱常洵为太子,众臣知道后遭到反对。
万历十四年,内阁首辅申时行代表群臣上书请求按照“有嫡立嫡、无嫡立长”的传统立储法度,要求明神宗册立庶长子朱常洛为皇太子。结果就引发了长达十几年的“国本之争”,双方相持不下使得明神宗心力交瘁,终因斗不过这帮大臣们,直至1601年10月,册立长子朱常洛为太子,封朱常洵到洛阳为福王。
“国本之争”,决定了明神宗以后明朝政治的走向,成为晚明三大案的诱因,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党争的形成,甚至加速了明朝的灭亡,是晚明最具影响的政治事件之一。
明神宗万万没想到就因为一个立太子之事,结果引发了自己与群臣们的对立。最终以明神宗失败而告终。没想到群臣们会对传统立储规矩的如此坚守,导致明神宗慢慢开始怠政不理朝政,转而使用太监处理政务,大肆敛财,地方缺官严重,苛捐杂税层出不穷,内阁批红权利下降而内臣批红权利升级。东林党,齐党,宣党,浙党等派系开始成形,出现后宫干政、宦官干政、党争不断、内有起义、外有入侵且愈演愈烈。
所谓党争,即朋党之争,朋党是我国封建社会里统治阶级中的一些官僚政治集团。打开中国政治史,自周秦汉唐直到明朝建立,不同政治力量间的党争贯穿于整个历史进程。其实明神宗在位期间也曾做过很多大事,比如援朝战争,播州之战等,事实证明,这些决策都非常英明,可见,明神宗还是一个比较有主见的人。
晚明三大疑案都是因为一个人而发生——朱常洛
《明史》对明光宗的评价,“光宗潜德久彰,海内属望,而嗣服一月,天不假年,措施未展,三案构争,党祸益炽,可哀也夫!”万历四十八年八月,明神宗皇帝驾崩,明光宗朱常洛即位“改万历四十八年八月后为泰昌元年”。明光宗朱常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革除弊政,积极改革,罢除矿税、榷税,拨乱反正,重振朝廷纲纪。可是明光宗有个致命爱好,即好色。曾经与他在权力斗争中产生矛盾的福王朱常洵母亲郑贵妃,害怕明光宗朱常洛借故报复,便谄媚“欲邀欢心”,专门找了美女八人进献给朱常洛。
明光宗除了处理朝政外抵挡不住诱惑,不顾自己的病体整天沉湎酒色,纵欲淫乐,导致身体日益羸弱。泰昌元年(1620年9月26日),因病病逝,史称“红丸案”,时年三十八岁。由于明光宗朱常洛死时才即位三十天,因此又称“一月天子”。晚明三大疑案或称明末三大案“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的总称。这三起案件本身并不是很重要,但却是皆因党争和明光宗朱常洛而起。同时,标志着明末纷乱和衰亡的开始。
因此,明亡的祸根,实在是历久深远。明朝的党争,宦官专权,官员腐败这都是由来已久的事,除了明太祖朱元章时期较少之外,几乎各代都有中后期之后这种现象越来越重。明朝的生命力已在人与人之间无尽的内耗中厮杀殆尽了,至明崇祯,已是“大势已倾,积习难挽,在廷则门户纠纷,疆场则将骄卒惰,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可救”。
明朝,最终“无可奈何花落去”,走到了历史尽头。
Q2:国本之争的介绍
国本之争,又称争国本。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由于中国古代有“太子者,国之根本”之说,所以被称为国本之争。当时有两派分别拥护皇长子朱常洛与福王朱常洵(郑贵妃所生)争夺太子之位。朝廷大臣按照明朝册立长子为太子的原则,大多拥戴皇长子朱常洛,向明神宗建议立长子为太子,然而明神宗不喜欢宫女所生的朱常洛,却加倍宠爱郑贵妃,并且有意立郑贵妃的儿子朱常洵为太子,却受到大臣与慈圣皇太后极力反对。由于明神宗迟迟不立太子,令群臣忧心如焚。朝中上下也因此分成两个派别,明神宗与群臣争论达15年之久。直到1601年,朱常洛才被封为太子,而朱常洵被封为福王。但是福王迟迟不离京就任藩王。直到梃击案发生,舆论对郑贵妃不利后,福王才离京就藩,太子朱常洛的地位也因而稳固。
Q3:明朝的国本之争是什么?为何持续了五十年之久?
万历时期无疑是明朝最后的辉煌,这一时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出现了所谓的资本主义萌芽,而且通过张居正的改革,国库也得到了充实。对外军事更是有“万历三大征”这样的丰功伟绩。但是万历时期还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国本之争,需要注意的是国本之争持续了十五年,并不是五十年,毕竟万历在位也才四十多年。
首先需要明白的是,啥叫“争国本”。自从封建王朝伊始,就有这么一句话“太子者,国之根本”。所以说太子就是国本,那万历又干了啥呢?
明朝的传统就是册封嫡长子,而嫡长子(皇长子)就是就是孝靖皇后所生的朱常洛,因为朱常洛是万历年少时期临幸宫女所生,因此不太喜欢。相反的是他非常喜欢郑贵妃,正所谓爱屋及乌,进而喜欢郑贵妃所生的朱常洵,于是就是想立朱常洵为太子。
万历十四年,当万历说出这一想法时,遭到了朝廷大臣的强烈反对,甚至出现了大臣不上朝甚至罢官的现象,即使杖打也不为所动。万历见此,得嘞!就这么拖着吧。
万历二十九年,万历终于忍受不了大臣的絮絮叨叨,朱常洛终于册封为太子,朱常洵也被封为福王。至此,持续十五年的国本之争终于告了一段落,朱常洛的太子之位也日益稳固。最后万历四十三年的梃击案发生,迟迟在拖在京城的不走的朱常洵也终于前往了藩地,算是正式成为了藩王。自此朱常洛的太子地位才算坐稳。
这场场持续十五年的斗争带来了什么呢?我想万历在这场斗争中肯定是非常遗憾的,即使自己是帝王,也不能将那批大臣怎么样,那又何必专于朝政呢?还不如自己享福吧,因此开启了几十年的怠政。而争国本那批大臣,后来也多成为东林党的核心骨干。
Q4:“大礼议事件”和“争国本事件”,哪个对明朝的影响更大?
一个是为死去的爹要待遇,一个是为活的这儿子要地位。你说是死的重要是还是活的重要?
大礼仪事件
正德十六年,武宗朱厚照驾崩了,但是他没有儿子继承皇位,于是异地藩王朱厚熜白捡了皇帝来坐,虽然是天下掉馅饼,可还是一波三折。
首先就是入门的问题,其实很简单,朝廷和太后按照太子之礼迎朱厚熜继承明武宗朱厚照法统登皇帝位,按礼法,太子入宫需走东华门,居住在文华殿。
朱厚熜可不是一般人,能被一堆藩王里面选出来继任皇帝位,肯定智商是够用了,朱厚熜非常聪明的意识到了朝廷和太后的意思,这是让他来继承孝宗的血统,继承武宗的法统,此时自己只是个太子身份。
朱厚熜不干了,直接怼了回去,我是来继承皇帝位的,不是来当太子的;既然是皇帝,那我就应该走大明门,住奉天殿。他的意思也很明确,是朝廷和太后选我来做皇帝的,不是做太子,要不,你们就另选其他人吧,我还是回我的兴陆当藩王。
这入门的问题其实就是后面大礼仪事件的开端,也是整个事件的症结所在。
以当时内阁首辅杨廷和为首的朝廷百官只能接受了朱厚熜走大明门,入奉天殿。朱厚熜顺利登基称帝,史称嘉靖。
嘉靖登基后,想给自己的爹争个名份,追谥个皇帝号,入太庙,享祭祀。这下群臣是坚决不同意了,这里面涉及一个法统问题。
大明自朱元璋开国建朝,明确的规定皇位传承的法统制度,他颁布的《皇明祖训》规定:“凡朝廷无皇子,必兄终弟及,须立嫡母所生者。庶母所生,虽长不得立。”
这意思很明确了,皇帝有儿子,必须立嫡子为皇帝,没有了儿子,那么皇帝就从自己的亲弟弟里面选年长的当皇帝。
朱厚熜算是朱厚照的堂弟,如果嘉靖皇帝要把自己的爹上个皇帝谥号,入太庙,那么这大明的传统法统就变了,也就成了异地藩王登基,而大明的正宗血缘法统断绝。
嘉靖皇帝不愧是大明最聪明的皇帝,也正好太后驾崩,他应用各种政治手腕还是顺利的办成了这件事儿。
大礼仪事件虽然是嘉靖大获全胜,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但是对整个大明的国祚和影响其实是有限的,无论是嫡出,庶出来当皇帝,毕竟后来皇帝位的传承还是从朱厚熜这一支传下去的,其实无非是太庙里多了个木牌子而已。
争国本
嘉靖的孙子万历皇帝同样遇到了和他爷爷一样关乎法统传承的问题,史称争国本。
万历登基后,皇后无子,他的第一个儿子是偷腥王姓宫女所生,是为皇长子朱常洛,但是万历并不喜欢王氏,如果不是自己的亲妈李太后逼迫,甚至都没有给王氏一个嫔妃的封号,万历更喜欢郑贵妃,和郑贵妃生的儿子朱常洛。
由于没有嫡子,无法确立太子,万历皇帝就打算废掉皇后,立郑贵妃为皇后,名正言顺的立朱常洵为太子,这算盘打得精,但是皇后非常的贤德,又深得李太后喜爱,想废后基本不可能,那就等皇后死吧,那就更没谱了,皇后的命比万历的都长。
拖,万历使出杀手锏。
但是朝中大臣不答应啊,这大明的江山传承很重要,都什么时候了,还不确定太子,难道要等你爷爷的故事重演,等藩王入京吗?于是关于立皇长子奏章铺天盖地,万历开始还解释,说什么皇后嫡子什么的,万一要是皇后生下儿子了呢,这就是哄鬼了,皇后都多大岁数了,还能生儿子?
经过十几年的争斗,其中斗掉了几任内阁首辅,万历皇帝实在架不住了,终于立了皇长子朱常洵为皇帝,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才落下帷幕。
争国本事件的本质就是确定大明王朝合法继承者的法统问题,而这个位置的不确定,伤害最大的是国之根本太子朱常洛,他没有得到皇帝的足够重视,以及系统的学习,在未来的皇帝岗位上干得并不是很出色。
当然,争国本事件更是间接的导致了明万历年间的朝中党争升级,甚至万历皇帝后期的惰政原因其实就是争国本事件令万历心力交瘁,朝中又党争激烈,加上万历身体有疾,把张居正积攒下来的政治本钱挥霍得干干净净。
大明实亡于万历,而灭亡的起点就是争国本事件。所以,题主所说的“大礼仪”和“争国本”对大明的伤害更大,个人更趋向于“争国本”事件。
Q5:明朝国本之争持续了很多年,什么叫国本之争?
光是有明一代,明神宗朱翊钧万历皇帝,发生的乱七八糟的事是也许最多的。他的大儿子朱常洛也许是最苦命的人儿呐。他从出生开始,到争国本事件都是命运多舛。包括后来的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所有事情都和他有关。说他命苦是有原因的,这三个案件都和他有关系,而且还是主导关系。一案挨个揍,两此案丧了命你说他苦不苦?
“争国本”也被称作为“国本之争”,就是明朝明神宗册立太子的问题,我们中国古代历来太子者,都是国之根本,所以这种事情被称为国本之争。下面为了让各位看官老爷看的明白,我也写的清楚。我还是通俗简易点去诉表。
大致是这么回事,当时分两个党派。一个党派齐、宣、楚、浙、昆(下面简称浙党),另一个党派就是我们大名鼎鼎的东林党。一部分拥护皇长子朱常洛,另一部分就拥护福王朱常洵。按照明朝规定应该立长子为太子,而且大部分群臣也都拥戴皇长子朱常洛,但是明神宗不喜欢长子朱常洛,就想立朱常洵为太子。就这么着,遭到了群臣和皇太后的反对。
因为皇长子朱常洛是宫女所生,这个福王朱常洵是郑贵妃所生。万历皇帝呢,偏偏喜爱这个郑贵妃所以也就喜爱福王朱常洵。用我们现在的话说就是个偏心眼儿。这个该到皇子学习的时候,明神宗故意不派老师,因为你指派老师就相当于立了太子。所以皇长子朱常洛十岁都不能读书。这些个群臣们就受不了了,就开始纷纷上奏万历,意思让万历早日下个决断。
可是人家万历也有小心思呐,万历就一直拖着,群臣就一直上奏。中间也有无数个群臣被打屁股,中间还搞了一次三王并封。终于15年之后,1601年,朱常洛被封为太子。朱常洵被封为了福王。我估计万历也是感觉心力交瘁,斗不过这帮大臣们。所以就对他们(东林党)妥协了!
争国本的事情虽然就这么结束了,但是还是疑云未散!虽然朱常洛被封为太子,朱常洵也被封为了福王。可是这个福王仗着自己老爹宠爱他,他就迟迟不肯就任藩王。大臣们又开始有话说了……直到梃击案发生,福王才离开爸爸妈妈就任藩王。就这样太子朱常洛才算是坐稳了储君之位!不过这才是悲惨命运的开端,因为后面的事情更加精彩绝伦!
这就是整个争国本的简短过程!
Q6:明朝万历时期的国本之争到底争的是什么?
明朝万历年间的“争国本事件”,可以说是明朝中期最著名的政治事情,其实际持续时间并不是五十年,而是三十年,几乎贯穿万历的整个后半生。当然,别看这件事闹得惊天动地,但其实呢,它的本质就是官员之间的利益之争。
本来,在官僚体制逐渐成熟后,立谁当太子那完全就是皇帝自己的家事,与大多数大臣们并没有多大的利益关系。通常情况下,大臣们大都懒得理会,更不会为此公开对抗皇帝。问题是,万历皇帝的情况,却有些特殊。
对于当时万历皇帝来说,他的长子朱常洛,其母亲只是一位宫女,是万历偶尔一次临幸她后所生下的,换句话说,万历对这位宫女并没有什么感情,只是为发泄性欲而已。福王呢,她的母亲是正儿八经的郑贵妃。
所以,从个人的情感上来说,万历肯定要更喜欢福王一些。 更重要的是,按照封建礼法中“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如果都是皇后生的嫡子,那谁的年龄最大就立谁为皇储,不管他是否贤能。
同时,如果皇后没有儿子,也就是没有嫡子,那其他庶子中,谁的身份最高贵,就立谁为皇储,不管他的年龄是不是最大。
回到万历身上,他的皇后没有为其生下嫡子,所以他就只能在众多庶子中选择皇储人选,而这个时候就要看谁的身份最高贵。
当时朱常洛和福王相比,一个是宫女的儿子,一个是贵妃的儿子,谁贵谁贱一目了然。
退一万步说,即便后来朱常洛的母亲被册封为恭妃,但与贵妃相比,依然差了好几个级别。换句话说,在万历皇帝的庶子之中,福王的身份要远远高于朱常洛。从这层意义上说,万历即便立福王为太子,于情于理也都说得过去。
但问题是,因为万历皇帝的母亲,也就是当时的皇太后李氏,恰好也是宫女出身,所以这就让某些投机取巧的官员在朱常洛身上看到了机会。因为,既然万历皇帝的母亲也是宫女出身,那万历皇帝自然无法以“立子以贵不以长”的原则来确立太子。
一切是显然的,万历如果把这条原则搬出来,岂不是公开打他自己和他母亲的脸么?因为按照这条原则,万历哪有资格当皇帝呢?他的母亲哪有资格当太后呢?
记得有一次万历只是在太后面前说漏了嘴,说朱常洛是宫女生的儿子,结果就被太后狠狠的责骂了一顿,万历当时就吓得跪在了地上!
事实上,正是因为太后和万历有这层经历,大臣们才敢积极拥护朱常洛当太子,否则给他们十个胆,他们也不敢随便介入这其中。因为,这纯属是找死。
所以对于大臣们来说,他们在这种背景下支持朱常洛当皇储,并不用冒多大风险,接下来他们只就需要看这件事的收益大不大。
很明显,收益非常非常的大。因为,如果是福王当太子并继承皇位,那这与朝廷中的众多官员们,显然并没有什么直接关系,因为人家是因为自己的母亲受宠而被立为皇储。但是,如果是朱常洛当上太子并继承皇位呢?显然就是众多正义之士们支持的结果。
因为,万历皇帝不喜欢他,母亲也不受宠,身份又低微,但朱常洛却能竞争过郑贵妃的儿子,这就是因为许多正义之士在支持他。所以,朱常洛当上皇帝后,自然会感激这些人,重用这些人,给他们升官加爵。
与此同时,福王的母亲是名门闺秀出身,所以郑贵妃的娘家人相对比较强势,在这种背景下,等福王继承皇位后,那郑贵妃的父母、兄弟姐妹、大兄哥小舅子等自然都会活跃在朝堂上,将本属于官员们的权力瓜分走一大部分。
反观朱常洛,他的母亲只是个卑微的宫女,没有强势的娘家人,所以他当皇帝,自然不会出现强大的外戚来瓜分官员们的权力。
在这种背景下,不要说官员们,就是太后和皇后,也愿意支持朱常洛来当太子。因为,这样的朱常洛即位,注定是个弱势皇帝。那既然皇帝弱势,朝廷的权力,自然就由大家一起来瓜分。
事实上,正是因为类似的原因,某些投机取巧的官员,在看到竟然有这样一个可以捞取丰厚政治资本的机会时,就果断开始行动,立马奏请万历立朱常洛为太子,由此也开启了立国本之争的序幕。而当这个事件被捅出来后,其他官员们自然也就无法再置身事外。
因为,如果他们置身事外,到时不管是福王即位,还是朱常洛即位,这些不表态的官员,很有可能被扣上反动派的帽子。
在这种背景下,大臣们自然都得开始站出来表明自己的态度。而对于这些官员来说,只要稍微一分析,就明白朱常洛当皇帝对他们最有利,所以他们都不约而同站在了朱常洛这边。
从这层意义上说,所谓的国本之争,不过是某些官员们想借此机会捞政治资本罢了。事实上,当时闹得最凶的,就是那些所谓的东林党,而他们也因此获取了丰厚的政治资本。
问题是,对于明朝的百姓来说,是常洛当太子,还是福王当太子,有多大区别吗?对于大明朝而言,难道会因为福王当太子,大明朝就会突然变得兴盛?又或者会突然急转直下?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关于争国本和争国本事件如何影响大明王朝的命运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查看更多关于争国本的详细内容...
今日天气详情" target="_blank">紫外线很弱